发布时间:2015-04-13 22:08 我要投稿
以前方城县杨楼镇治平村因穷乱而远近出名,近年来该村因发展“绿誉”蔬菜而名誉中原,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000多元到2014年的9878元其中仅蔬菜一项,村民人均收入达5200元。谈及巨变原因全村干部群众无不称赞村党支部书记张庆耀称他是大家的带头人。张庆耀当村党支部书记这么多年来踏踏实实忘我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誓与贫困斗到底
治平古称太尉庙,位于杨楼镇和小史店镇之间,这里人多地少,村民靠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生群众生活不富裕,是个出了名的难缠村。危难之时显本色。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张庆耀没有退缩:既然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工作干好天大的困难也不怕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秉烛长宵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他以步当车逐家挨户听民声寻良方。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他作了长时间推心置腹的发言亮家底讲出路鼓干劲郑重地向父老乡亲宣布:誓与贫困斗到底。全村2800名群众从他身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荒野上树起丰碑
身为泥腿子的张庆耀深深明白,群众的“贫血症”要想治愈,不能单靠输血,必须让贫困户靠自身的机能去“造血”,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他五下太行山多次组织群众共800多人次到全国蔬菜种植基地山东参观考察;他认真学习上级政策,多次召开“两委”班子、科技带头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达成共识。经过反复研究,他认为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符合村里实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2011年,在县农综办、杨楼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张庆耀带领农户创办农业合作社,并于2013年注册了方城县永耀蔬菜种植有限公司。
张庆耀刚提出建蔬菜大棚时,有部分群众对村里发展蔬菜产业认识不到位,在土地调整时,言行失当,措辞激烈。张庆耀按照“三不对抗”,语言不对抗、情绪和心理不对抗、行为不对抗;严格“五步程序”,理顺情绪、调整心态、引导思维、明确方法、落实责任面对面地和群众讲解交流。
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些群众转变了思想,欣然同意参加。随后党员干部带头以股份制的形式向村民流转土地900余亩,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逐步实现了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发展。
张庆耀把大棚承包给农户后不当“甩手掌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开展了党员、农户“结对子”活动,组建了以党员为主的帮扶队、机耕队、灌溉队、大棚看护队,并按股按产值分红,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村美民富前景广
在张庆耀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治平村蔬菜基地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共建日光温室大棚244座,发展蔬菜大棚近千亩,建成高标准暖室400多亩,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该村生产的“绿誉”蔬菜已打入市场,供不应求。他计划在3到5年内,扩大蔬菜大棚规模,实现年总产10万吨以上蔬菜让治平村美民富。
张庆耀用真情和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面对发展无思路、脱贫无出路、前景不明晰、产业无支柱的诸多难题,他用解放思想寻路、用培强产业富民、用民主决策做事,兴办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践证明张庆耀的产业带动之路走对了,他带领群众初步实现了“一业兴村”的梦想用心血和汗水走出了一条“党群一体、村社联姻,一业兴村”的康庄大道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张庆耀一心为民,敢于担当赢得了全村群众的普遍好评,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先进工作者”,2014年又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勇挑重担不畏难》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fangcheng/15414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