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5 14:12 我要投稿
雨水已过,气温开始回升。入冬以来,我市气温偏高,干旱少雨,对病虫安全越冬有利,加上部分小麦遭冻害,抗逆力下降,造成春季麦田病虫草害防治压力增大,任务加重。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切实做好监测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其危害损失,确保今年我市夏粮再夺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 加强病虫监测,及早科学预警
根据我市生产实际,今春要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的系统监测工作。各地要将其作为植保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测报网络,增加监测网点,充实测报人员,培训测报技术,增加测报经费,确保小麦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采取人工调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严密监测病虫草发生动态。各植保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定,固定专人,严格执行信息周报制度。对条锈病和其它突发性病虫害继续实行首发奖励机制,发现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市站报告。在系统监测基础上,要通过科学分析,结合专家会商,及早发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要求中短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长期预报准确率80%以上,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群众开展防治提供准确病虫信息。绝对不允许因监测工作不到位,预报信息不准确,汇报时间不及时贻误防治战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突出主攻对象,实施科学防控
小麦中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全市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等“三病三虫”为重点防控对象。各县区也要结合当地小麦品种布局、抗病性及历年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制定本地防控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科学防控和综合防治。在防控策略上,要坚持关键措施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科学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自防相结合。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高效剂型。对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预案和防治物资准备,一旦出现局部暴发危害势头,迅速实施应急防控。要通过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实现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处置率达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3%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25%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三、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防控技术
一是拔节前实施化学除草和纹枯病早控。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下午4点,根据当地草情、草相等实际情况,选准对路药剂,采用适宜剂量,科学开展麦田杂草防除。以播娘蒿、荠菜、牛繁缕、麦家公、猪殃殃、泽漆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或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进行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或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防除;以节节麦、蜡烛草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等药剂防除;对于阔叶草和禾草混生的麦田,可根据草相,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恶唑禾草灵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化学除草技术性强,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防止除草剂药害事故的发生。小麦返青拔节期也是纹枯病和麦蜘蛛防治的有利时机,可结合化学除草,及早喷药控制。对小麦纹枯病,在病株率达15%时选择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隔7-10天再喷1次。要注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全蚀病、根腐病发生较重田块,返青期用上述三唑类药剂喷淋或灌根,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对小麦红蜘蛛,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也可采取灌水时振动麦株的方法杀死害螨。对小麦黄花叶病,可在春季发病初期,追施氮肥,并喷施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等,减轻病害症状,恢复长势,减少产量损失。
二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特别是南部和西南部的唐河、新野、淅川、内乡、宛城、卧龙、镇平等地一定要坚持“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监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硅唑、菌晴唑、丙环唑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上述药剂可同时兼治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
三是抽穗扬花期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小麦吸浆虫高密度区域要重点抓好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当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虫蛹2头以上时,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结合浇水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应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施药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网复次捕获成虫10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立即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等进行防治,可兼治麦蚜、粘虫等害虫,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各地要继续采取“科学预测,主动出击,见花喷药,防病保产”的策略,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 天以上或10 天内有5 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应全面开展病害防控,提前打好“保险药”,做到全面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要提早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均匀,保证防治效果。施药后3-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四是后期推行综合用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各县区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将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针对穗蚜,推荐选用吡虫啉、啶虫咪、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也可用苦参碱、烟碱、楝素等植物源农药。
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治效果
各县区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要支持和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户、合作社或农场签订服务合同,实施全程防控服务,或针对化学除草、“一喷三防”等环节进行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实现增效、节本、增产、环保的目标。对吸浆虫、赤霉病、条锈病等暴发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可由政府统一指挥,委托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大面积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要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覆盖。
五、提升示范水平,搞好技术服务
各县区植保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2015-2016年度小麦病虫草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的通知”精神,增加投入,优化方案,落实技术,强化宣传,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同时,要结合“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和信息服务,面对面对农户进行植保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解决他们在病虫草害防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农信通等媒体,广泛宣传春季麦田病虫草防控技术,确保春季麦田病虫草防治技术家喻户晓、落实到田。
《今年我市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意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tongbai/34006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