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南阳新闻 > 淅川县新闻 >

南水北调水源地,扶贫攻坚守住生态底线

[摘要]河南省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3.5%。 武成海今年44岁,从小便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由于母亲和妻子一直疾病缠身,加上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不得不守着自家的田地生活。 武成海所在的...

       河南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3.5%。

  武成海今年44岁,从小便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由于母亲和妻子一直疾病缠身,加上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不得不守着自家的田地生活。

  武成海所在的武家洲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三分,且大部分为坡地,耕种起来不仅费力,收成也只有平地的一半。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武家洲村村民武成海:准备种点花生,够(全家)吃的油料作物。

  武成海一家在山上只有不到2亩地,辛苦一年,收获的花生只有五六百斤,仅够一家人榨油吃。全家五口一年的收入还不到万元。他所居住的老房子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就一直没钱重新返修,墙体已经出现了裂缝。为了改变家里入不敷出的现状,武成海去年秋天东拼西凑了3000多元制作了一条渔船。

  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加上2016年禁渔期比过去延长了一个月,武成海的渔船至今还在地里搁浅着,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武成海:连机子带网,还得1万多块钱的投入。

  眼下,武成海的大女儿在读高三,每年学杂费需要3000元,小儿子在读初中,虽然不需要交学费,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在,武成海欠下了近2万元的外债。除了债台高筑,还有一件事情让他放心不下。

  这些桶里存放的都是武成海2008年到2011年收获的小麦。由于储藏时间已经超过5年,加上储存条件不佳,桶里的麦子早已生虫了,但这都是武成海家里维持生计的口粮。

  眼下让武成海发愁的是,吃完了这些粮食,全家连维持生计的口粮都没有了。

  武成海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过去为了保障各家的口粮,武家洲的村民们一直利用水库边的这片河滩地种些粮食。眼前的这片荒地便是武成海过去耕种的地方,面积约为20亩。

  武成海:能种小麦,种玉米,像调茬了能种花生,种芝麻。

  然而2010年以来,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年,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完成了加高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此后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逐渐提高,并在2014年打破了自1973年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这为一库清水自流进京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却让武成海和乡亲们失去了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

  武成海:这地都在水位里头了,没法再种。(水库的水)去年冬天才退下去的。

  去年冬季,丹江口水库进入枯水期,水位线降到150米左右。武成海终于再次看到了自己过去耕种的这片土地。看着如此肥沃的土地再也无法耕种,武成海的心里很失落。

  从2011年开始,失去河滩地的武城海不得不到县里找建筑队做零工贴补家用。但最近两年,建筑工地的活越来越少,最长的一次武成海连续四个多月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武家洲村一共有252户人家,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元,像武成海家一样的贫困户一共有92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3000亩河滩地无法再继续耕种,村民们目前只能在山地上耕作,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三分。

  就在近期,一个好消息传到了武家洲村,为了化解耕地短缺的难题,武家洲村申请的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目前已经由南阳市上报到省里。眼前的这片山坡就是武家洲村打算搬迁后集中安置的地方。一旦项目获得批复,很快就可以开展搬迁工作。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武家洲村党支部书记赵世霞:群众集中起来以后,能把剩余的大片的宅基地,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把它全部整理好,然后通过复耕再交换到老百姓(603883,股吧)手里,这样以后,我们简单算了一下,人均可以增加到半亩以上

  而就在离武家洲村20里以外的穆山村,改变已经悄然发生。穆山村同样紧邻丹江口水库。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位于170水位线以下的村民已经陆续搬迁,留下这些位于正常水位线以上的村民继续在原地生活,虽然家没有变,但是生活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和武成海一样,过去刘合岭也在水库里开垦了一片河滩地,随着水库蓄水位的提高,这片河滩地不能再种植庄稼。不仅如此,由于穆山村的坡地紧邻丹江口水库,为了保障水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受到了限制。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穆山村村民刘合岭:说是保护水质,叫种树。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穆山村党支部书记全玉建:种庄稼它要上肥料,北京吃这个水,那不达标是不可以的。

  为了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同时又能增加村里的收入,他跑遍了周边的乡镇,最终通过县里的扶贫资金,从西峡县孙沟村引进了黑梨项目。

  孙沟村将不仅为村民们免费提供苗木、有机肥和技术指导,3年后果实也将由村里的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预计每亩地收入是种粮的三到四倍。与此同时,这些黑梨还为核心水源区构筑起一道立体化生态屏障,净化入库河流的水质。

  全玉建:树苗,地膜,这些东西统统都不问老百姓收一分钱,这都是政策扶持。

  2015年的冬天,刘合岭从村里免费领取了树苗和地膜,眼下树苗已经全部栽种完毕,这里成为了他每天最为牵挂的地方。

  《经济半小时》记者:多长时间才能收阿?

  刘合岭:这得个三年吧。

  《经济半小时》记者:三年,看着心急不?

  刘合岭:急,咋不急。

  穆山村共有600亩耕地,现在其中500亩地都全部种上了黑梨,累计种植了3万棵,预计三年后,每年每亩地能够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而为了解决这三年地里没有收入的问题,穆山村还计划今年在村里划出一块集体用地盖上大棚,种植香菇,优先帮扶村里的91户贫困户,资金也将由县里的扶贫资金统一提供。

  全玉建:我准备的就是这个麦田收了就开始整,明年(香菇)都能见效。

  截至2016年2月,南阳市还有713个贫困村、41.3万贫困人口,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是眼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探索生态产业扶贫,让“青山”与“金山”兼得,仍有合作难题亟待解决。


《南水北调水源地,扶贫攻坚守住生态底线》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xichuan/35960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