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南阳新闻 > 淅川县新闻 >

淅川县“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群体事迹展示

[摘要]淅川县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11月8日,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群体精神座谈会,总结在移民迁安、水质保护、脱贫攻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陆锡芳、李来华、胡金中等6位先进个人的...

     淅川县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11月8日,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群体精神座谈会,总结在移民迁安、水质保护、脱贫攻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陆锡芳、李来华、胡金中等6位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为淅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水清民富县强目标凝聚人心,增添动力。今天编发这6位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春蚕到死丝方尽

  1987年,在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已经47岁的陆锡芳积极响应南阳市“科技兴宛”战略号召,到淅川县荆紫关镇进行科技扶贫。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朴素的决定让陆锡芳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为了鼓励农民植桑养蚕,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田间地头作示范、手把手地教技术,两年就打开了湖桑发展的局面。为引导农民科学养蚕,他自费买来器械和农药,逐户给蚕室、蚕具消毒;麦收时节,村民们顾不上给桑树剪枝,他冒着高温酷暑,一个人钻到桑园里剪桑枝,最后满手血泡晕倒在地;为提高桑蚕品质和效益,他把“桑园”当“家园”,把“蚕室”当“卧室”,探索出方格蔟养蚕新技术;为帮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他还两次辞去副县长的职务,甘守清贫寂寞,用科技探索了一条扶贫之路。

  在他的辛勤付出下,荆紫关镇张巷村湖桑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亩发展到500多亩,群众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九成农民的房屋由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为了表达对陆锡芳的无限敬意,乡亲们自发在村口为他立了功德碑,上面刻着“传科技富民数载,建功业流芳千秋”。就这样,陆锡芳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周边村民,湖桑种植面积逐年增长,90年代中期,荆紫关镇湖桑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被誉为“全省桑蚕第一镇”。一时间,缫丝厂、织毯厂等企业应运而生,1万多名贫困群众由此脱贫致富。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担负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任,保护水质责无旁贷。经过科学实验,陆锡芳发现湖桑恰恰是保护生态环境较好的树种,根系发达、防洪固沙、涵养水源,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他致力研究桑蚕技术,探索完善了湖桑养蚕生态产业链,实现了脱贫致富和水质保护的双赢。

  2000年11月,陆锡芳该退休了。可面对乡亲们的真诚挽留,他再一次选择了留下,这一干又是15年。

  28年间,他俯首植桑养蚕,将挚爱的桑蚕事业进行到底。他主持和参编专业著作4部,审编中专教材1本,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获得省、市科研成果7项。

  28年来,他无私地传授着植桑养蚕的技术,随时随地总是带着“老三样”:粉笔、黑板、笔记本,走到哪儿、讲到哪儿、记到哪儿,使全县湖桑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湖桑30多万亩。

  2015年8月12日12时08分,75岁的陆锡芳正在万亩湖桑基地进行现场指导,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一下子倒在了桑树旁,离开了他毕生奋斗的蚕桑事业,离开了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丹淅大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桑蚕专家陆锡芳一生的真实写照。

  用生命书写扶贫之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017年5月,淅川县寺湾镇清凉寺村第一书记胡金中比以往更加忙碌了,在新一轮“再识别再核实”工作中,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在田间地头,穿梭于家家户户。白天,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取证,与村民聊天谈心。夜里,还要开会研究,加班填写档卡。5月19日,正在村里开会讨论秋粮种植的他,突然言语不清,手脚无力,身边的同事把他扶上车紧急送往医院。

  两天后,他病情突然加重,经抢救无效,再也没有醒来。

  胡金中太累了,他有太多的牵挂:村里的道路修得怎么样?乡亲们的花椒今年可是结出了果实?送给贫困户老章的那4只小山羊是不是又长大了一些?王大爷的低保申请该批下来了吧……他是多么眷恋这片熟悉的土地啊!他舍不得离开清凉寺村这个第二故乡。

  他记不清有多少天没有回家了,有多少天没有陪80多岁的老母亲唠嗑了,有多少天没有陪妻子去河边散步了……

  胡金中,原是淅川县司法局寺湾司法所所长,2016年6月,他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主动申请到清凉寺村任第一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不久,胡金中发现,道路是影响村里发展的主要因素。他跑上跑下,终于争取到了县交通运输局的专项资金。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一条长12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修好贯通了,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老百姓个个笑逐颜开。

  67岁的贫困户章胜国,患有腰椎病,妻子有心脏病,还有残疾,为了看病,负债累累。胡金中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为他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500元现金,并为他争取到一个护路保洁的岗位,每月增加收入300元。

  一户解困并不难,难的是全村脱贫。为了尽快发展产业,根据清凉寺村实际情况,他制定了“抓牲畜养殖,中抓花生黄姜,远抓花椒种植”的发展思路。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和畏难情绪,他主动联系,带领群众到陕西省铜川市学习花椒种植的成功经验。他还坚持用示范带动的办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他的倡导和帮助下,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该村已发展花椒种植350亩、黄姜302亩、花生156亩。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为老百姓的长久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金中忙着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自己的家却是一贫如洗。他每月工资只有1400多元,爱人是地毯厂一名退休职工,退休金也不高,一家人常年租房居住,直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去世时,他身上只有100元现金,工资卡上的一千零六块四毛钱,是他的所有积蓄。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他从没要求组织照顾,从来没有向大家诉过一句苦。

  青山永在,英名长留。这就是胡金中,用他54岁的生命书写了扶贫干部忠诚担当、一心为民、克难攻坚、无私奉献的时代颂歌。

  热血男儿铸警魂

  1986年,22岁的黄文敏警校毕业后,回到老家淅川县,主动要求到盛湾派出所工作,这是全县地域最偏、条件最苦的地方。面对工作,他肯吃苦不叫累;对待群众,他真心实意,解危救困。因成绩突出,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副所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对黄文敏而言,人民警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他被晋升为大石桥派出所所长。当时,大石桥乡有一个出名的“恶霸”姚某,平时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黄文敏将姚某所犯罪行一一查清,将其送进了看守所。姚某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黄文敏的铁腕整治,在当地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随后,他被选拔为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大队长。十余年来,他参与破获各类经济案件700余起,抓获各类经济犯罪嫌疑人300余名。经侦大队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公安机关优秀执法单位和经侦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执法单位;黄文敏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市优秀人民警察。

  2015年以来,淅川非法集资集中爆发,很多老百姓受到蒙蔽,血本无归。黄文敏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头人,黄文敏总是把疑难问题留给自己。在非法集资案办理期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更没有节假日,家人劝他,让他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他说:“群众需要我,组织需要我,我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黄文敏带领经侦大队全体人员共办理重大非法集资案件1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6亿元,询问集资参与人3000余名,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逮捕8人,移送起诉54人,扣押、冻结涉案资产1亿余元,最大限度地保全了集资参与者资金不外流,有力维护了全县治安秩序的持续平稳。

  “我身体没事,太忙没时间,等有空儿再去检查。”这是黄文敏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文敏心中始终装的是群众,想的是工作。2016年11月26日,黄文敏为了处理一起非法投标疑难案件,已经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他将自己掌握的前期摸排情况和下步处置思路向领导做了汇报,简单的午饭过后顾不上休息,他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当天下午,黄文敏在研究部署案件时,突感胸口发闷,心跳加速,面色蜡黄,难以支撑,局领导要求他立即停下手头工作,抓紧时间到医院检查,他依旧不当回事,只淡淡一句:“没事,老毛病了,我回家休息一会儿就会好。”谁知道,这一休息,竟是永别!

  黄文敏走了,带着疲惫,带着遗憾,牺牲在他所热爱的岗位上。他用52岁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躬身为民树丰碑

  曾经的大坪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水缺电,“石头凳,石头房,石头砌成冷炕炕”,是大坪村村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2001年,36岁的李来华当选为大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期望,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带领大家改变这穷得叮当响的状况。经过苦苦思索和充分了解,李来华决定在村里发展大理石产业。不料,当他刚把想法说给乡亲们时,村子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甚至用指头戳着他的鼻子说:“你是不是疯了?”“没资源、没资金、没技术,凭什么吃‘石头饭’?”

  但,这个坚韧的农村汉子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向现实弯腰,凭着一股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儿,他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又东拼西凑,创办了“来华大理石加工厂”。上北京、下广州,学技术,找销路,一年多的摸爬滚打,他的企业已初见成效。看到这里,村民们怀疑的心结有了一丝松动。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几个村干部试着干起了大理石产业,效益也还不错,这下,群众再也不怀疑李来华的“石头梦”了。为了帮助群众发展这一产业,他经常借钱给大家,并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为他们找销路、打市场。还用自己家的房子做担保,为村民提供上百万元贷款。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大坪村大理石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大理石加工及销售企业达63家,产品销往广东、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年产值上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5个村1000多人就业。

  大坪村是山区村,全村2200多人,有1500人居住在大山深处,脱贫困难大、易反弹,李来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要让山里群众搬出深山,彻底脱离恶劣的居住环境,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生态移民。2008年,第一批148户482名山里群众搬出深山,建设了一个新集镇,这些人在短短的几年间已基本脱贫。

  但是,山里还有1000多名群众未搬出来,这成了李来华的一块心病。2013年,在李来华的奔波努力下,第二期易地搬迁工程终于顺利实施。几百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挥汗如雨,多少回跑断了腿说尽了好话,多少次忙得忘了吃饭顾不上睡觉……连其他村的村干部都说:“来华身体不好,可他实在太忙了,去医院输液总是没输完就跑回来。”眼看着房子一天天建起,可关键时候,建房所需补交的差价款却让部分贫困群众犯了难……资金不足,工程一度被迫搁浅。一边是巨大的工程量急等用钱,一边是群众渴望却又无助的眼神,李来华心里那个急啊……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办理建房贷款,保证工程顺利完工,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连续在信用社协调工作16天,吃不好休息不好,劳累过度,压力过大,于2014年5月20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未竟事业的不甘,他的生命,从此定格在了49岁……

  振奋精神勇担当

  2016年初,在淅川县科技局工作的侯林勋被派驻到寺湾镇秦家沟村任第一书记。到村后,侯林勋深入田间地头,与大家拉家常,了解村里的情况。在工作中,他以党务政务公开为契机,对班子分工进行细化,对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工作进行强化,很快,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得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今年6月初,在组织部门号召下,侯林勋率先建立了秦家沟村党教微联盟微信群。贫困户胡国奇送女儿胡亚欣上学途中发生严重车祸,两人的综合治疗费用需要15万元左右。巨额的费用让这个贫困家庭摇摇欲坠,得知消息后,侯林勋马上联系胡亚欣的姐姐胡娟娟,协助指导她在微信上申报了“爱心筹”,利用党员活动日,借助党教微联盟这个平台,发动帮扶单位县科技局以及文化局、镇政府、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捐款,短短3天内募集资金3万余元。同时又帮助他们到民政局,协调大病救助资金3000元,到社保局协助进行了二次报销,到保险公司完成大病保险5000余元,帮他们家解了燃眉之急。

  村里有段长1公里的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以后,侯林勋决心打通这段“民心路”,三番五次到镇公路部门争取项目,经过反复努力,项目终于落地,但是村里要负责路基施工。因为村里没有相应的经费,为了不让项目落空,侯林勋想方设法,发动党员干部,推动路基整修。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侯林勋天天吃住在工地,一个多月过去了,道路修通了,侯林勋晒黑了瘦了,但乡亲们笑了……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增收。驻村开始后,侯林勋和两委班子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在最初的探索中,侯林勋自费2万元,在村里租地13亩,引进荷兰土豆试种,结果血本无归。这次失败让侯林勋认识到,农业生产很复杂,发展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秦家沟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品质和产量上不去。今年正月十五,万家团圆的时刻,侯林勋只身一人到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参观学习“中国瓜菜第一镇”的西瓜种植技术。他拿自家的房产证到银行办理了抵押贷款手续,把1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产业发展上。他从山东请来了种植专家,引进了优良品种,把培育的瓜苗免费提供给当地贫困户和有经验的种植户。经过努力,百亩西瓜示范基地全面建成,今年的试种初获成功,仅此一项,就可带动3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年初,侯林勋的妻子被派驻到金河镇东升村任第一书记。正上幼儿园的女儿被迫休学。侯林勋的家庭是一个移民家庭,因为南水北调,父母外迁到了新乡延津县。他只好把女儿送到新乡,让爷爷奶奶照看。送女儿走的那一天,侯林勋忍不住泪如雨下,他想到了退却,但耳边又响起胡金中那亲切的话语:“作为第一书记,就要牢记组织重托,不辜负群众期望!”是啊,作为第一书记就要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永不掉队,让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落下!

  一片丹心为村民

  张家祥1996年任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适合张河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用他的话说: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尽心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1997年到2000年,他多次自费到山东、湖南、四川等地考察产业发展,累计行程上万公里。回来后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大会,进行讨论分析,宣传引导种植辣椒。面对部分村民的顾虑,他带头在大会上表决心,让父老乡亲吃个定心丸。张河村辣椒产业发展起来了,一亩地收入2000多元。第二年,带动周边发展辣椒种植上万亩。最多的时候,带动周边邓州内乡镇平等7个县市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鲜椒上市季节,仅张河村交易市场,云集客商上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吨。

  为了让更多的客商来支撑这个市场,张家祥走南闯北,四处联系,了解到四川郫县有100多家鲜椒加工企业,便前往四川联系客户。仅半个月时间,就掌握了100多家企业的信息。当年仅郫县就有60多家企业到张河村收购辣椒,从此解决了周边上百公里内群众的辣椒销售问题。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民做事如何担当,张家祥体会很深。2010年9月,“国字号”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征地和移民迁安征地启动,巨大的压力也随之降临到张家祥身上。这时,他母亲身患重病住院,作为母亲多么希望唯一的儿子能待在身边,好好伺候她啊!可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动工在即,征地一天也不能耽误。作为一名党员,张家祥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老母亲去世后,办完母亲的后事,他就又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农户,不分昼夜,宣讲征地补偿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征地工作按时间节点提前完成,受到了市县的多次表彰。

  张河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保水质、护运行义不容辞。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张家祥带领村民引进郑州仁和康源农业公司,发展软籽石榴种植这一生态产业。七八月份,正是高温天气,张家祥带领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丈量土地,终于将全村4600亩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成功流转给仁和康源农业公司,全部栽植软籽石榴。目前,长期在基地务工人员达120多人,高峰时每天达4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在60元以上。该村贫困户都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务工合同,负责田地除草,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3000元,解决了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脱贫不返贫。

  下一步,张家祥将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力争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将张河村打造成为渠首万亩石榴庄园核心区、生态建设的形象区、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以农旅结合为方向,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林果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美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


《淅川县“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群体事迹展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xichuan/686948.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