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祖辈几代人守着荒山也没盼出个啥来,自
镇平县镇政府鼓励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倡导林下种植和养殖以来,免费提供核桃树苗和种养技术,昔日的连片荒山如今成了花果山……。”家住镇平县老庄镇李家庄村70高龄的韩德献指着满山长势喜人的核桃园喜悦地说,合作社与我们签订收购合同,平时还隔三差五请来专家现场指导,传授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如今,我们是越干越有盼头,眼看这荒山就快成了金山。随着发展,昔日的贫困村乘着扶贫开发的东风,道路通畅,
校园规整,饮水方便,村民也相继搬进了高楼新居,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转变思路 扑下身子
李家庄村位于老庄镇东北部,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人均耕地少,是库区淹没村和省定贫困村。2013年李家庄村被南阳市政府确定为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今年12月份被省扶贫办确定为
河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
为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老庄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思想。通过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提高广大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同时,镇党委研究成立了扶贫办,扶贫办利用网络视频,政策咨询等办法,认真学习掌握国家扶贫政策法规,结合村容村貌和地理特点,建立健全发展长远规划。老庄镇党委书记李华凌多次带领分管领导深入李家庄村逐户上门走访调研,梳理汇总贫困户意见建议,利用一个多月时间收集意见建议150余条,撰写调研报告两篇,进一步摸清了致困原因,理清了发展思路,确定了优质薄壳核桃基地、优质花生种植、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科学制定了2015-2020年脱贫规划。
多措并举 利民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老庄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从改善村里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入手,多方筹措资金,积极跑争项目,力争把扶贫开发工作作成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老庄镇从2012年以来,就着手硬化道路,每年利用“一事一议”项目,要求村委积极申报修路计划,镇分管交通领导赴县到市争取指标,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硬化了村组道路、村部至
南召周口间道路1500多米,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人畜饮水困难也是李家庄村的头疼事,扶贫以来,经镇党委政府多方努力协调下,
投资250余万元打深水井3眼,修蓄水池5座。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群众们茶余饭后都在说,以前用水要走到几里外挑水,遇到旱季,几天都吃不上水,愁死人了,现在有水吃了,真是党的政策好啊。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李家庄村怎样才能实现农民致富长久收益?曾几何时,面对上千亩荒山的开发利用一度摆在了镇党委政府领导面前。经过科学论证,镇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原则,逐步培育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成立了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荒山丘陵资源优势,
招商引资连片开发建立了千亩薄壳核桃基地。
为了解决核桃在荒山野地里高成活率这一瓶颈,镇政府抽出专门人员多次到山西杨凌、山东寿光等薄壳核桃种植面积较大的核桃园学习种植技术,确定适宜的优良核桃种植品种。随着基地建成以后,镇政府邀请市县林果专家到该村举办各类实用技术
培训活动,邀请河南农大教授专家定期深入核桃基地实地指导传授果农栽植管理技能,为脱贫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镇政府与市县林业部门主动协调合作,提供种源和技术指导,鼓励村民薄采用“坡上种树,树下种药材,荒山养鸡”的立体发展思路,种植何首乌、绿色农产品、养柴鸡等农业特色品牌,目前已初具规模。
完善机制 扶贫全覆盖
扶贫开发是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几年来老庄镇整合镇工会、妇联、民政、劳保所、关工委及
社会各界资源,通过“金秋助学”、雨露计划等渠道全方位开展扶贫。
自去年以来,联系南阳市救助失学青少年志愿者协会、0371车友会先后到李家庄村为40名贫困学生捐款10000余元,引进上海瀚叶公司投资15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改善山区
教育条件,投资300余万元正在建设集中搬迁小区,改善独居户、散居户生存生活状况。李家庄村新当选支部书记王中岑对村里未来的发展信心百倍,“我和村里的几位村干部正按照发展规划,组织施工单位建设集中搬迁小区和希望小学,过了年准备在入村口建一个大花坛,在大堰庄建一个占地500平方的
文化广场供群众休闲
娱乐健身。”
《老庄镇:扶贫开发为村民插上致富翅膀》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zhenping/116156.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