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2 09:03 我要投稿
送关爱之情,圆求学之梦。每年的8月,一股爱的热流涌动镇平大地,从机关社区,到乡镇农村,再到企业学校,爱心助学活动一浪高过一浪,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凝聚成强大的合力,一双双温暖的手共同托起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近年来,镇平县始终把“爱心助学”活动作为扶贫济困、助力脱贫的重头戏来抓,强力实施“五好”措施,对贫困学生实行“精准帮扶”,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走出了一条从儿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覆盖,符合镇平实际的扶贫助学新路子,把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爱送到了每一个贫困家庭。
定好基位,提高认识——放大救助活动品牌效应
2012年,镇平县把“爱心助学”活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保民生、保稳定的一个主要载体,提出以帮扶困难家庭子女上得起学,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完成学业,带动其家庭脱贫为己任的“爱心助学”活动意义非常深远,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要发挥作用,一定要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大、做强,做到贫困家庭群众的心坎上,使其成为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群众家庭解难的亮丽工作新品牌,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根据这一要求,镇平县在积极落实政策帮扶全覆盖的基础上,强力实施以县总工会牵头的“金秋助学”、团县委牵头的“希望工程”、县扶贫办牵头的“雨露计划”、县妇联牵头的“代理妈妈”为带动的“助学四品牌”工程,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顺势高位启动,每年“爱心助学”工作都是以县委、县政府精准两办联合文件形式下发了活动方案,使活动上升为扶贫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爱心助学”工作上升了高度,增强了硬度,提升了品牌效应。
多年来,该县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中,各牵头组织单位一直都不直接接收现金,只提供助学平台,采取捐助人和受助学生在救助金发放仪式上“一对一”、“面对面”的捐付帮扶形式,使捐助人直接将救助金交到受助对象手中,这样让捐助人知道自己所捐助的全部资金落到了实处,让其感到了放心,受到了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为后期助学工作的资金筹措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保证了整个助学工作运作的公正、公开、透明,达到了阳光操作,向全县各界群众传递了正能量,使之真正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把好关口,三责制约——提升救助活动整体质量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贫困群众家庭中去,确保救助质量。镇平县在每年的“爱心助学”活动启动会议上,就着重强调申请救助对象必须遵循逐级上报的原则,县直各组织牵头单位不直接受理救助申请,并用“三责”制约,杜绝“人情”救助。
该县一是要求县直各单位、乡镇、居委、企业一把手为救助对象“第一手”资料的第一责任人,并在困难学生登记表中签名担责;二是“助学四品牌”的牵头组织单位将申请救助材料收集汇总后,及时成立多个家访调查组,制订出《申请“爱心助学”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调查表》,集中用一段的时间,在事先不通知申请对象的情况下,根据所报地址“深村入户”、“入厂就舍”对申请救助对象逐一进行家访,按照扶贫工作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方法入户,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六步工作法”,将其家庭实际情况客观、真实的收集填表,由调查组成员最后集体签字,承担第二责任;三是根据家访调查表的真实情况反映,由班子成员集中研究,对申请救助对象困难程度按家庭重大变故,家庭有残疾、特困、单亲、困难、一般、不困难进行阶梯式排名,而后依照“高招”择分择优录取的方式,“择困”选择是否救助,并现场做班子会议记录,确定救助名单并予以公示,由各助学品牌工作牵头单位班子承担第三责任。
通过“三责”制约,今年,镇平县总工会“金秋助学”工作最后将收集上报的221名大学二本以上应届大学生申请救助对象中的38名予以淘汰救助;团县委“希望工程”将所报的156名三本以上应届大学生中的53名予以筛除;县扶贫办“雨露计划”将不在贫困户信息库登记的25名中职、中专和高职、高专申请人予以汰除;县妇联也将不符合条件的14名高中及以下申请人从救助名单上删除,从而确保了救助质量。
在今年县总工会组织的“金秋助学”活动资金发放仪式上,被救助对象赵一桢的母亲在代表家长发言时说:“十年前我们夫妻二人双双下岗,外出务工,后因丈夫患病卧床不得不回到家中养病,自己仅靠打零工供孩子上学,同时还要照顾有病的丈夫。”由于生活极其艰辛,积劳成疾,赵一桢的母亲每每忆及此时都痛苦不堪,会上一度哽咽痛哭失声,致使发言无法进行,在场的很多人也忍不住抹眼泪。会后,北京华鑫集团总经理马凯无不为之动容,他说:“你们的工作很务实,选择的救助对象很准、很公正,我纵横商海30年,曾为一项大的投资打了‘水漂’,三天两夜没合眼,我都没流一滴眼泪,但今天你们这项活动让我在300多人面前现场落泪,镇平开展的这项助学活动真的让人感动和敬重!”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镇平开展的“爱心助学”活动。
立好标杆,精心运作——确保救助活动稳步实施
在每年的助学活动中,镇平县各相关牵头单位总能超前运作,营造氛围。每年开学前俩月即着手安排部署助学工作。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活动前期调查研究,制订筹措资金计划,明确助学范围及标准;确立“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借召开“爱心助学”活动动员会的契机,利用县里新闻媒体,下发简报等宣传形式,营造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爱心助学”活动的意义,助学工作先进单位的典型人和事,营造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叫响、唱亮、做实、做精“爱心助学”活动工作,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的助学态势,为助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拓宽范围,严把标准。本着“推出桑梓精英、培育高端人才、突出帮扶重点、预期回报社会”的助学理念,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资助贫困学子上学。一是确保施助对象必须是正规院校录取的困难家庭学子;二是以已入驻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县扶贫办贫困户家庭电子档案的困难职工及农民家庭为先,对临时上报的,必须进行严格调查,符合救助标准的,建档立卡后再行施助;三是拓宽救助范围。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纳入资助范围,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特别是将贫困村兜底扶贫家庭的在校大学生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采取“绿色通道”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救助标准。
“助学四品牌”的四个牵头单位每年的助学帮扶资金逐年增加,由过去每年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救助标准由过去的每人1000-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5000元。
筹好资金,广泛参与——拉动救助活动形式多样化
资金是制约“爱心助学”活动好坏与成败的瓶颈,如何解决助学资金问题是摆在各牵头组织单位班子一帮人面前的一道“硬课题”。近年来,镇平县在助学资金筹集方式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整合资源,每年助学工作会前夕,都会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发出爱心助学倡议,广泛动员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和劳动模范等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人奉献爱心、结对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爱心助学”工作的稳步实施。
以镇平县总工会的“金秋助学”活动为例。
2010年以前,镇平县总工会“金秋助学”工作救助资金来源基本是“1+0”,即自筹,是工会自己从办公和活动经费中节省汲取的,救助标准为每人1000元,这样资金少,救助人员少且标准太低,影响面小,社会反响一般。
2010年“金秋助学”工作救助资金形式尝试为“1+1”,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协调县直30个行政单位“一对一”结对帮扶了30名贫困生,加之工会救助的20名学生,共救助50名贫困学子,发放救助金10万元。虽然救助资金标准和对象较往年有所提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更大范围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2011年县总工会把“金秋助学”工作变为“1+2”筹资模式,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市级劳模捐助”。以县委、县政府两办联合下发文件形式,使53个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捐资2000元以上救助了53名贫困大学生,4名市劳模分别资助4名特困生每人3000元,县工会自筹3.6万元给予18名贫困生每人2000元的救助,共发放救助金15.6万元,使得75名贫困学生顺利圆了大学梦。
2012年“金秋助学”工作资金来源形式又创新为“1+3”,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省级劳模捐助+企业赞助”四种资金来源方式,得到了香港润达牛业公司和2名省级劳模的5.6万元捐资,加之工会自筹的,共发放救助金23万元,103名贫困学生获得了资助,社会反响明显提高。
2013年镇平县“金秋助学”工作筹资形式由前年的“1+3”模式变为“1+4”模式,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救助+企业赞助+爱心人士个人捐助+省、市两级劳模捐助”。2名省劳模和3名市劳模及爱心人士刘岑玲、张爱珍分别救助2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爱心人士王平安分别给予2名贫困生每人5000元的救助;共筹资37.4万元,资助了116名贫困大学生。
2014年、2015年县总工会以“1+5”的筹资模式,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救助+多个爱心人士捐助+全国、省、市三级劳模救助+多家小微企业赞助+多家大集团公司救助”),2014年共筹集资金50.1万元,资助了159名贫困大学生。2015年共筹集资金54.5万元,救助了贫困生167名,其中有多家单位“一对一”单个救助5000元。
2016年又以“1+6”的筹资模式,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救助+多个爱心人士捐助+全国、省、市三级劳模救助+多家小企业赞助+多家大集团公司救助+教育集团救助”,共筹资资金58.3万元,救助贫困生181名。
2017年镇平县总工会“金秋助学”工作更是加大了筹资形式的创新,创造了“1+7”+“3加”模式,即“工会自筹+县直单位结对救助+多个爱心人士捐助+全国、省、市三级劳模救助+多家小企业赞助+多家大集团公司成批量救助+教育集团救助+22个乡镇(街道)结对救助”+(教育集团大学全程跟踪资助+提供带资实习岗位+承诺毕业安置就业)”,救助学生不但多,且救助标准高,跟踪部分特别贫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山区学生的大学全程学费,“双假”提供带资勤工俭学和带资实习岗位,并承诺毕业后给予安置就业,此举一出,更是社会反响强烈。
连续多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使救助活动形式多样化,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一是工会自筹。县总工会自筹3万元救助10名贫困生。二是县委、县政府高位启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每单位救助标准不得低于3000元,不设上限,使得县直54家行政企事业单位给予72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的救助,其中,县农信联社10名,县电业局救助4名,邮政局2名,共计21.6万元。三是多个爱心人士救助。王行、王平安、李国定、庞然等6名爱心人士救助8名贫困生每人5000元,计4万元。四是“三级”劳模救助。1名全国劳模,3名省劳模和4名市劳模救助8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计2.4万元。五是22个乡镇(街道)“一对一”结对救助每人3000元,其中:涅阳街道办事处救助4名,其他乡镇街道各救助1人,共救助25人,计7.5万元。六是多家小企业救助。县华阳驾校救助10名,玉之魂公司救助5名,星港置业有限公司救助3名,七彩虹婚庆公司、乐美佳购物广场各救助1名,共给予20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计6万元。七是多家大集团公司资助。霖锋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楚国林、北京华鑫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凯在连续两年分别捐资3万元和5.1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分别捐资3万元和5.1万元,给予了27名贫困大学生每人3000元的救助。华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救助10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新威特防爆机电公司、南阳财富置业镇平分公司、郑州红河置业镇平有限公司共捐助3.6万元,救助了12名贫困学生每人3000元,以上共计14.7万元。八是教育集团大学全程和毕业就业救助。安南教育集团和全兴双语教育集团分别给予10名贫困学生每人3000元的救助,计6万元。并和霖峰农产品有限公司一并承诺负责各自救助的10名贫困学生大学全程学费,同时承诺所有被救助的农业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贫困学生,毕业后若愿回乡发展将给予安排就业。
“爱心助学”活动成为了爱心的传输带,它在把党和政府、工会组织的关爱传递给受助困难子女,让爱的幼苗扎根于他们心中的同时,也给全社会传输了爱的力量,这个力量拨动了全社会爱心的齿轮,使爱的动力不断地传输、不断地增强下去,汇聚成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创好机制,注重实效——力促救助活动后“劲”十足
镇平县近几年来连续开展的“助学四品牌”活动已在全县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该县继“送温暖工程”活动后又一个扶贫帮困的品牌活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已逐步建立起了帮扶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的长效机制。
一是把助学活动作为县委、县政府扶贫救困的主要内容,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并在经费预算和政策支持上作出安排。
二是强化助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要求各单位在申报建立困难家庭档案时,将其子女上学情况作为重要一项必填内容进行登记。每年秋季开学前要对困难家庭重新调查核实,了解他们的困难,制定出相应的救助办法,并落到实处。
三是充分发挥县扶贫办贫困户信息库系统和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信息库作用,使其成为帮贫助困的平台。镇平县已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困难职工和贫困户家庭帮扶网络,去年和今年通过职业介绍,偿试性地为暑期返乡的困难学子在县产业集聚工业园区企业、县工会再就业基地和城区服务行业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先后为安阳工学院的赵杰、合肥工业大学的乔青炜等140余名往年救助过的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工业园区企业、霖峰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安南和全兴双语教育集团都安置了合适的岗位,不仅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适应社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也为其贫困的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一举措有效的为在校的困难学生提供了实践社会,适应社会和就业社会的良好平台。
四是注重实效,认真做好受助对象的跟踪回访工作。回访结果让人感慨:春节前后,施助的企业老板、劳动模范、爱心人士和县直机关主要领导都接到了不少受助学生们的感谢信、名信片,手机短信和电话、争相汇报各自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去年县总工会“金秋助学”被救助的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的任安华、合肥工业大学的董晓珂,在2017年正月十六捧着感恩锦旗,向对自己施助过的市劳动模范楚国林的家门口鸣炮谢恩,感人场面,让路人动容。许多受助的学生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爱心人士和单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读书的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镇平县“助学四品牌”组织牵头单位多种形式,共筹资1347.02万元,使6820名困难家庭子女顺利上了学,其中:县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通过“1+N+”的资金筹集模式,共筹资371.2万元,使1206名应届考入二本以上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顺利上了大学;团县委“希望工程”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形式,共发放助学金205.75万元,资助了563名应届本科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县扶贫办“雨露计划”活动,通过自筹+扶贫专项资金共发放救助金464.07万元,使得全县2815名贫困户家庭中考入中职、中专和高职、高专的大中专学子顺利入学;县妇联的“代理妈妈”活动,通过多种筹资形式系统内共发放款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06万元,共帮助2236名儿童、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不时地深入贫困家庭虚寒问暖,为高中以下“亲情贫困”、“亲情缺失”的孤儿、单亲、父母残疾、留守的“侯鸟型”孩子找回了家庭归属感,让他们在有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镇平县的助学机制,在全县各届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社会效果,在其带动下,据不完全统计,除“四大助学品牌”牵头单位之外,全县各系统、乡镇(街道)和企业2012年以来,都自发的组织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爱心助学”活动,共筹资3000多万元,帮助15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梦。综观镇平县这些年来“爱心助学”工作所走过的路程,通过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助学各项新筹资工作机制,才使得该县助学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坚挺的走到了今天,且长效不“衰”,后“劲”十足,践行了镇平县委、县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职责,为精准扶贫创建和谐社会传递和散发着“正能量”。
多年来,一大批被救助的贫困学子享受和收获着被爱的快乐,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他们不断的努力和进步着,让所有关心他们的人感到高兴和欣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说:“镇平县委、县政府会为我们困难学子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这世界充满爱的阳光……”
《为困难学子撑起一片湛蓝的天——镇平县开展“爱心助学·精准帮扶”活动纪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zhenping/65629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