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8 10:56 我要投稿
 近日,在河大研究生院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历史文化学院师生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赶赴淅川县,开展以“图像叙录淅川县移民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民俗风情采录、民俗文化整理工作。    此次活动,主要是历史文化学院文博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宣传和记录留存淅川移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人民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015年4月至6月间,经过淅川县民俗办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多次协商后,决定利用2015年暑期再次进行合作,开展一次民俗文化寻根活动。经过认真准备,负责专业指导的李丽娜老师带领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7月20日,在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惠玲和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光辉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一行14人,冒着炎热酷暑,行程近10个小时,从开封抵达淅川县城。接下来,将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对淅川县渠首镇、九重镇、荆紫关镇、胜湾镇的多个移民村落进行走访调查、图像采录等工作,力求对淅川县库区移民今昔的生产生活状况、民俗风情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记录,抢救性挖掘部分丹江口库区移民创造的丰厚文化遗产。    据悉,这已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二次组织师生前往淅川,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当地的移民民俗展开调研整理工作。2013年7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在研究生院的大力协调帮助以及校团委的支持下,首次组织师生暑期赶赴淅川,帮助当地政府对移民留下的大量民俗文物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入册,为保护当地民俗文化遗产,弘扬移民奉献精神作了大量工作。
         近日,在河大研究生院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历史文化学院师生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赶赴淅川县,开展以“图像叙录淅川县移民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民俗风情采录、民俗文化整理工作。    此次活动,主要是历史文化学院文博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宣传和记录留存淅川移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人民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015年4月至6月间,经过淅川县民俗办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多次协商后,决定利用2015年暑期再次进行合作,开展一次民俗文化寻根活动。经过认真准备,负责专业指导的李丽娜老师带领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7月20日,在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惠玲和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光辉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一行14人,冒着炎热酷暑,行程近10个小时,从开封抵达淅川县城。接下来,将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对淅川县渠首镇、九重镇、荆紫关镇、胜湾镇的多个移民村落进行走访调查、图像采录等工作,力求对淅川县库区移民今昔的生产生活状况、民俗风情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记录,抢救性挖掘部分丹江口库区移民创造的丰厚文化遗产。    据悉,这已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二次组织师生前往淅川,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当地的移民民俗展开调研整理工作。2013年7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在研究生院的大力协调帮助以及校团委的支持下,首次组织师生暑期赶赴淅川,帮助当地政府对移民留下的大量民俗文物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入册,为保护当地民俗文化遗产,弘扬移民奉献精神作了大量工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再入淅川》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xichuan/21331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