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南阳新闻 > 淅川县新闻 >

淅川王子午鼎云纹铜禁修复重生的背后故事

[摘要]王琛跟随父亲王长青修复“云纹铜禁” 修复前后的“云纹铜禁” 非遗瑰宝之“小工大匠”系列“青铜器修复”二 36年修复,从未出现差错 1979年,高中毕业的王琛进入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接了父亲的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但在王琛看来,这不能算是接班,顶多只...

\

王琛跟随父亲王长青修复“云纹铜禁”

\
\

修复前后的“云纹铜禁”
 
非遗瑰宝之“小工大匠”系列“青铜器修复”二  36年修复,从未出现差错      1979年,高中毕业的王琛进入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接了父亲的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但在王琛看来,这不能算是接班,顶多只是接替工作,因为在他心目中,当时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父亲差得很远。“那时候自己还年轻,有点欠火候。”王琛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也因娴熟的技艺,王长青被返聘回单位,一是继续做一些修复文物的工作,二是对王琛正在修复的各类文物进行悉心指导。     作为父亲和师傅,眼光永远是挑剔的,一丁点差错也不能出现,这是老人的原则,而原则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1981年1月,王琛开始对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重器7件列鼎中的两件“王子午鼎”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对其中一件“王子午鼎”修复补配后,需在补配的新铜件上进行纹饰雕刻,因纹饰太繁琐,也加之心不在焉,冲断了补配件上已雕刻出的纹饰,惹得王长青非常不满意。“按老规矩,就让我到墙角那儿罚站,并对冲断的纹饰进行重新制作。”王琛说,“当时自己已经20多岁,不是小孩子了,但还像小孩一样被罚站。那时不太理解,后来渐渐就明白了,文物修复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就可能给修复中的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老爷子是恨铁不成钢。这种严厉对我的成长和技艺磨练是非常有益的。”     “王子午鼎”的修复经历锻炼了王琛的技术,使王琛的文物修复技艺愈发精湛,很快他就和父亲一起合作,修复了一件大文物。     云纹铜禁修复重生     1981年10月,河南博物院组织人手,对河南省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云纹铜禁”进行修复。     “云纹铜禁是一种青铜礼器,其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周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盛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王琛回忆说,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是1978年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云纹铜禁”运到修复室时,是用两个麻袋装着的,打开麻袋一看真是让人倒吸了一口凉气。禁体残碎为十余大块,且面板严重变形,无数云纹剥落与缺失。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座兽不仅全部脱离禁体,且大部分残缺不全。一般理解中,文物修复就是修修补补,文物大的框架应该还在,但眼前的这件云纹铜禁只能用残碎来形容。     面对这样一堆碎块,王长青老先生与王琛认真地对禁断面进行比对,对铜梗碴口与碴口进行对接,对附兽与座兽的位置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弄清了全部结构和铸造方法,采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修复方法,历时近3年,才使“云纹铜禁”修复完成。     1984年9月,“云纹铜禁”终于以本来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通长124厘米、通宽68.3厘米、通高29.5厘米、重191斤,呈长方形,中部有一个平面,平面周围及器身均以镂空、层层盘绕的云纹组成。器下有12个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怪兽作足。器身四周附有12个口吐长舌、曲身卷尾、攀缘登壁的龙形怪兽为饰,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云纹铜禁”以失蜡工艺铸造,在器表之内,用四层粗细不同的铜梗加固支撑——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失蜡工艺铸件。“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经专家们一致推举,“云纹铜禁”成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王长青父子俩经常忘记下班的时间,有时“云纹铜禁”修复到关键的时候,父子二人会在修复室待一天,早上从家带饭,午饭都在修复室里解决。平时父亲自己走着上下班,到冬天就要王琛骑自行车带着上下班。“因父亲有哮喘病,最怕的就是冬天”。有时王琛也劝父亲休息几天,但父亲老是说没事儿。每当王琛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对父亲的工作态度油然起敬,父亲对文物修复事业的认真和执着深深地影响着王琛。     最大心愿后继有人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文物修复工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相当有难度。王琛介绍说,就拿春秋出土的“重环纹簠”青铜器修复来说,得经过断碴清理、整形、制版翻模、补缺配件、磨制锔口、铜锔制作、焊接、清洗焊剂、除锈、填缝打磨、内部贴胶、纹饰绘制、花纹錾刻、除胶、清洗、着色、做锈17道程序。     王琛还说,如果遇到残缺变形更严重的如鎏金鎏银、鎏金镶嵌绿松石、错金银丝及金银片、漆嵌金银丝及金银片、铜镶铜、镶嵌绿松石的器物等,就需要20到30多道程序。     和老一辈修复专家相比,现在的文物修复用上了高科技,比如机器除锈。王琛从工作台下的柜子里取出两件形状奇怪的小机器。“这是一种医用洁牙机,分平头和尖头两种。平头的能用来铲掉大面积铜锈,尖头的可以去除纹饰缝里的锈质。”插上电源后,王琛分别拿起超声洁牙机及刻字笔,开始演示如何去锈。刻字笔刀头触碰之处,厚厚的绿锈脱落,青铜器纹饰清晰地再现出来。     以前老一辈人用化学药水除锈,这一传统的除锈方法王琛至今还在沿用,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将器物表面及纹饰损伤。虽说现在可以用机器除锈,但不管用什么办法,细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能马虎,既要除掉锈质,又不能损伤文物。”王琛说。     文物修复的任何一道流程都是繁琐的,尤其是补配环节,更需要精益求精。“文物修复就得修旧如旧,有些文物缺这个少那个,你得补配上,在进行补缺配件时,要求天衣无缝,不能有任何将就的心态。”王琛说,比如有的青铜器,缺一耳或一足,得按照古代的浇铸方法铸出青铜配件,需要多少铜、多少锡及多少铅,按比例铸出配件,一点都不能马虎。     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技艺,王琛在河南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至今已经持续了36年。他的修复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王琛的心目中,父亲不是保守的人,正式的徒弟就有20多个,分散在国内各地,大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现在,王琛考虑更多的,也是这门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     2013年4月,经组织安排硕士研究生秦志芳和戚军超拜王琛为师,秦志芳专门学习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瓷、三彩、釉陶、骨器、木漆器文物的修复技术;戚军超学习各类白陶、红陶、灰陶、彩绘陶器等文物的修复及方案的编制工作。     王琛经常对两位弟子说,文物修复事业是一项非常磨练人意志的工作:“首先你得热爱文物事业,对文物要有感情,并对祖先遗留的传统技艺心存敬意;其次得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学;只有做到这些,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最后才能学到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艺!”

《淅川王子午鼎云纹铜禁修复重生的背后故事》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yang.yuduxx.com/xichuan/26072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